圣战(阿拉伯语:جهاد‎,英语:Jihad;汉语音译:杰哈德亦或吉哈德)   [3评论]

圣战是指“奋斗、努力”的意思,圣战被少数逊尼派穆斯林视为六功之一[3]。圣战的广义被界定为“运用最大限度的力量、气力、努力及能力对付不被认可的事物”。不被认可的事物可指敌人、魔鬼及私欲,故可划分为不同种类的圣战[4]。圣战一词如果不是用作修饰词,一般被理解为军事层面上的意思。圣战又可指一人对追求宗教及道德完善的斗争[5]。特别是什叶派及苏非主义的穆斯林权威人士将圣战分为“大圣战”及“小圣战”,“大圣战”是指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小圣战”则指战事[6]

伊斯兰法学里,军事上圣战常指对非穆斯林采取的军事行动,以保卫捍卫伊斯兰为目的,视为被压迫下的最后选择,但战争方式则受许多道德条件的约束。圣战是伊斯兰法律里唯一容许使用的战争词形,穆斯林可对路霸、暴力团体及攻击伊斯兰教的非穆斯林领袖及国家等发动圣战。现今大部分的穆斯林只会把圣战理解为防卫圣战[7]。但圣战不包括使非穆斯林皈依伊斯兰,因伊斯兰主张信仰无强迫,绝不能以武力迫令别人入教。

UR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6%88%98

发布于 2014 年 03 月 07 日 by in 人类史

Tagged with , , ,

3评论 to 圣战(阿拉伯语:جهاد‎,英语:Jihad;汉语音译:杰哈德亦或吉哈德)

订阅评论 RSS.

  1. 11世纪初期,来自于锡尔河下游三角洲的阿弗喇昔牙卜家族的会建立的的大可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14世纪末期,因帖木儿入侵而导致的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忽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

  2. 龟兹语属于印欧语系中Centum语组的吐火罗语方言,用印度的婆罗米文(Brahmi)书写。由于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罗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Satem语组的印度-伊朗语(Indo一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Centum语组的拉丁一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故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这使得龟兹成为古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地名之一。

  3. 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东北部)、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并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传入龟兹。龟兹佛教以小乘为主,兼及大乘。公元3世纪中叶,龟兹佛教进入全盛时期,《晋书·四夷传》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西晋以后,龟兹的佛教已经相当普及。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纪述屈支国(即龟兹)的佛教:“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在当地,玄奘与龟兹国师木叉曲多辩经,大获全胜。

    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龟兹传入中国的。法国汉学家列维在《所谓吐火罗语B即龟兹语考》一文中指出据中国最早的2世纪佛经译本中的佛教用语如“沙门”、“沙弥”不能对比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与龟兹语的samane、sanmir很近,由此断定中国2世纪佛经必定是从原始的龟兹语翻译而来,龟兹语作为佛经传入中国的谋介,大约在公元一世纪。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如龟兹国师鸠摩罗什于401年到长安,组织译场翻译佛经。来自龟兹的高僧还有龟兹王世子帛延、帛尸梨蜜、帛法炬、佛图澄、莲华精进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